猴子终于不必再为人类试毒? | 海斌访谈
“这一项目预计在2026年第一季度完成双盲药物的验证工作。”耀速科技科学事务总监叶森对第一财经表示。
他说的是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启动一项面向药物性肝损伤预测的验证项目。该项目测试非动物方法在药物性肝损伤预测中的应用。在研药物进行人体试验之前,要进行动物试验以检测毒性。每年超过千万只的猴子、小白鼠和兔子等动物参与各类毒性试验。
美国是全球最大的医药市场,FDA的指挥棒影响着全球药企的研发方向。FDA正在试图做的事情,就是通过类器官、器官芯片以及AI模型等方式,在更准确更高效的基础上,使得人类不必再需要猴子试毒。
替代猴子
今年三月份,美国FDA找到耀速科技,双方签订合作协议,由后者参与实施一项跨平台的药物验证工作。除了耀速科技,还有其他八家肝脏微生理系统平台机构参与了FDA的项目。
这一项目中,耀速科技提供自研的高仿生肝脏芯片,还参与SOP(标准作业流程)执行与数据比对机制的标准化共建,接入AI辅助分析流程,用于提升毒性判断的分辨率与一致性。
人体服药的时候,几乎所有药物都会对肝脏造成负担;药企不管开发哪一种药物,都会面临药物性肝损伤的风险。
“所以肝的模型,是一个广谱的模型。这个时候器官芯片模型的受众就很广,这个事情就值得做。”叶森说,这一合作项目预计在明年第一季度完成双盲药物的验证工作,然后会发布新标准的指南。
这一项目,是FDA重磅政策的延伸。
今年4月10日,FDA发布政策更新,明确鼓励在新药研发早期采用器官芯片、类器官模型与AI建模等非动物手段进行毒性筛查。而且掌握大量预算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也不再资助完全动物试验的项目,从资金源头上开始影响研究方向。
药企的新药研发过程中,要进行动物试验,目的之一是检测药物毒性。小白鼠、兔子和猴子,是临床前试验使用最广泛的几类动物,每年超过千万只动物参与各类毒性试验。FDA正在试图做的事情,就是用新技术替代猴子、小白鼠和兔子。
“欧美比较注重动物福利,他们一直在实质性地推动动物使用的减少、优化和替代,这肯定是最初的主要因素。同时,他们对新技术也比较大胆,对于类器官、对于AI能够发挥的价值,也愿意去做前瞻的布局和投入。”益诺思(688710.SH)总经理常艳对第一财经表示。
一只小白鼠的价格通常在100元以内,而一只猴子的价格可能接近10万。类器官、器官芯片等新技术替代动物试验,一方面有希望节约成本,更重要的则是缩短药物开发周期。
如果用猴子和小鼠做肿瘤药物的毒性试验,项目周期可能长达半年甚至更长。项目一旦失败,这些时间都会浪费掉,需要从头来过。
“相同的试验,我用这些新的技术,大概两周时间就能做到。所以是非常大的时间上的节省。”叶森说。
在真实世界里,使用动物代替人类进行药物毒性测试,往往效果并不好,尤其在肝损伤测试方面。
“动物模型在预测肝损伤的能力,准确范围大概在50%到65%之间。这相当于比一半多一点点。”叶森表示。换言之,动物试验预测肝损伤的准确性,只比随机抛硬币出现正面的概率高一点。
这也导致一些已经推进到临床试验阶段,甚至已经上市的药物,在患者使用时出现严重肝损伤,甚至危及生命安全。一些知名的大药企的部分临床试验被叫停,上市药物也被撤回。
叶森认为,类器官芯片能把肝损伤的预测准确率提高到80%~90%区间。“哪怕提升10%,都会有非常大的改观,节省下来的药物研发成本是非常高的。”
瓶颈是什么
“欧美的头部大药企,其实早在2020年左右的时候,就在积极布局动物替代的技术方向。我们这些大的CRO也在都在做初探和尝试。总体上,完全替代动物这个事儿,我觉得美国也没有想好具体的实施路径。”常艳表示。
益诺思目前进行的相关研究包括心脏类器官来预测心脏毒性,还有就是3D打印睾丸细胞来筛选生殖毒性。常艳认为,类器官等技术的成熟度还有很大提升空间,远不足以单独解决动物替代的问题,而需要结合AI数据库。十年之内,难以完全停止动物实验。
FDA近期的目标也不是完全禁止动物实验。
“药物开发当前以动物试验为主,体外试验为辅。FDA希望能在五年之后,药物开发的局面变成以体外模型为主,没有合适模型的时候才去用动物。”叶森也认为,在短期内终止动物实验不太现实。人类在开发药物的百年历史中,积累了很多动物试验数据和经验,这些经验仍有很高参考价值。
国内企业开发器官芯片、类器官等,还有许多明显的技术和政策瓶颈需要打通。
常艳认为,未来类器官部分替代动物做毒性测试,最起码要有一个相对透明、稳定的标准。她特别提出,目前国内动物试验或临床试验的数据问题,“我们很多的数据,是不干净的或者说不标准化的。我觉得这十年大家对数据资产的标准化、规范化做好之后,未来才能够用AI去生成一些有价值的数据。”
目前的器官芯片、类器官等还是在单个器官上解决问题。比如在肝脏、心脏、肾脏、肠道等领域有不错进展。比如单独的肝脏器官芯片,解决的就是肝毒性的测试。目前还没办法实现体外多器官芯片连接在一起,实现对人体的高度模拟。全面代替动物还没有清晰的路径。
“全球的技术研究方向是要把多个脏器模型放在一张芯片上,串联后形成一条人体芯片。”叶森说。
“我们希望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及相关监管机构,能够推动建立更为规范、透明的样本获取和使用机制,为技术开发企业在合法合规前提下使用人源细胞资源提供清晰指引。”叶森表示。
在全球举足轻重的药物监管机构中,除了FDA,欧洲药品管理局也在行动,该机构4月1日发布的《关于在生物类似药开发中采用定制的临床方法的思考性文件》,呼吁进一步减少非必要活体研究,结合类器官、芯片器官等体外模型替代传统动物模型。早在2013年,欧盟已经在化妆品开发领域禁止使用动物了。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药品评审中心也曾发文指出,在罕见病领域可用类器官和器官芯片探索性非临床研究。
“FDA提出了一个比较宏大的计划,我觉得至少目前的路径还不是那么地清晰。”常艳表示,FDA今年4月的政策出炉之后,产业界在猜测FDA的决心。国内的监管政策,也在观察FDA政策进展。在未来几年,益诺思希望跟几家主要的新药研发机构合作积累一些有价值的数据。
尽管各国政策正积极推动器官芯片、类器官等替代技术的发展,但从技术成熟度与监管认可度来看,这一方向仍有较长的路要走,仍需长期的科研积累与产业驱动。
在现阶段,猴类等灵长类动物依然在部分关键药物试验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
文章评论
猴子终于不必再为人类试毒? | 海斌访谈...
“这一项目预计在2026年第一季度完成双盲药物的验证工作。”耀速科技科学事务总监叶森对第一财经表示。他说的是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启动一项面向药物性肝损伤预测的验证项目。该...
猴子终于不必再为人类试毒? | 海斌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