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吴策略:短期交易博弈和中长期生态构筑 论公募新规的短中长期影响
5月7日,证监会印发《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引导和督促基金行业从“重规模”向“重回报”的方向转变。短期来看,抢筹是市场对政策的预期反应;而中长期看,优化收费模式、完善行业考核机制等举措指向资本市场生态的重构。
短期:各路资金基于公募加配预期的抢筹构成市场短期交易逻辑
近期金融板块及指数的明显波动,或主要源于市场资金围绕公募增配预期的博弈。鉴于公募新规颁布不足一周,且其中关于业绩基准的细则尚未敲定,我们认为众多基金产品在单日集体调仓的可能性较低,实际调仓节奏或更倾向循序渐进。因此,5月14日金融股异动更合理的解释是:部分资金基于公募的加配预期提前布局,叠加市场情绪传导、触发量化策略跟随交易,加剧了买盘的流入及相关板块的上行斜率。
中长期:公募配置行为将会如何变化?
产品视角看,主动偏股基金或逐渐演变为“类指增”产品。考核新规下,基金持仓结构的调整是必然趋势,以往依赖押注高弹性赛道获取超额收益的策略,将逐步转型为以基准指数为核心的配置体系,即60%-80%左右仓位紧密跟踪基准指数,剩余仓位通过精细化选股捕捉超额收益。当前,对标中大盘宽基指数的主动偏股基金占比超70%,得益于该类指数“市场代表性较强+行业分布相对均衡+主/被动产品生态协同利于资金共振”,后续或仍为主流。为贴近基准,公募配置的分散化程度有望加大,预计管理人将着重完善对指数权重靠前大盘股的配置覆盖。
机构视角看,规模越大的基金越“有动力”保收益。大规模基金更倾向通过贴近基准的保守配置,实现稳健收益,契合自身发展需求与投资者期望,以在长期竞争中保持优势。
中长期:公募新规对于市场生态的影响
本轮公募调仓或与16-17年外资流入存在共性。16-17年,外资加速流入和鲜明的审美偏好带来“明牌效应”,公募新规也是一种政策的“明牌”,但区别在于本轮主要基于资金面逻辑,相关板块缺乏基本面的强比较优势支撑。
从风格层面看,基准指数的估值溢价将迎来系统性抬升。美日被动化进程中,代表性的“标杆”指数具备估值溢价,且近10年市场均呈现大盘相对小盘超涨的趋势。对于A股市场而言,后续更多中长期资金有望以被动指数形式入市,且本轮新规落地后,主动型基金配置向指数靠拢也将加速被动化进程,沪深300为代表的中国“标杆”指数有望迎来估值的系统性抬升,长期来看,小盘高估值+大盘低估值的格局将发生改变和逆转。基于静态测算,新规有望拉动沪深300上涨6.8%。
从个股/行业层面看,金融、食品等板块欠配龙头股或将获增配。新规落地后,以基准为主要考核的机制将在1-2年内,推动公募资金向欠配的基准指数成分股腾挪。个股角度看,贵州茅台、中国平安、招商银行等个股相对核心指数明显低配。行业角度下非银金融、银行、食品饮料、公用事业等板块整体低配,长期来看公募资金回补有望对该类行业形成拉动。
风险提示:政策理解不到位;海外历史经验或不完全适用于A股;经济增长不及预期;地缘政治风险;海外政策不确定性
(文章来源:东吴证券)
文章评论
东吴策略:短期交易博弈和中长期生态构筑 论公募新规的短中长期影响...
5月7日,证监会印发《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引导和督促基金行业从“重规模”向“重回报”的方向转变。短期来看,抢筹是市场对政策的预期反应;而中长期看,优化收费模式、完...
东吴策略:短期交易博弈和中长期生态构筑 论公募新规的短中长期影响...